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近代臺灣社會生活史
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in Modern Taiwan 
開課學期
102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呂紹理 
課號
Hist7185 
課程識別碼
123 M673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歷史研討室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22Hist7185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近十年來社會史研究的趨勢,逐漸從「社會結構」的探討轉變為「日常生活史」的建構,以重新勾勒庶民大眾的生活圖像,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理解社會文化的特質。本課程即藉由社會生活及生活知識的形構,探討近代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,並進一步分析殖民地社會文化的各種變貌。授課過程中,希望藉著閱讀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史料分析,刺激同學開發研究台灣社會變遷的新方向。本學期課程除導論外,共分三個單元,每一單元進度約三至五週。 

課程目標
1. 藉由研讀現有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成果,使學生理解此一領域的基本概念、問題意識和主要課題和研究趨勢,並為日後研究累積比較對照的線索。
2. 以共同解讀史料的方式,使同學相互討論基礎史料的性質及其可能的運用方式。
3. 藉由本課程,期使同學能對現存日常生活諸多面向,產生具有歴史縱深的反思性認識。
 
課程要求
一、 課堂閱讀並積極參與討論(40﹪)
二、 參與小組史料解析作業(20﹪),上課說明細節。
三、 期末繳交研究回顧(review article)或研究論文(research paper)一篇,請先與我討論文的方向。(40%)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何翠萍,〈生活、人群與禮俗:從人類學的觀點看史語所歴史學者九0年代以來對生活禮俗的研究〉《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:史語所七十周年論文集》
蒲慕洲,〈西方近年來的生活史研究〉《新史學》3:4, 1992,pp. 139-152。
Alf Ludtke ed.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.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Ways of Life, (Princeton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1995).
Pierre, Bourdieu, Distinction: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, tr. by Richard Nice, Cambridge Mass.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87.
Phillippe Aries, Georges Duby, Michelle Perrot Ed., tr. by Arthur Goldhammer History of Private Life, Volume IV: From the Fires of Revolution to the Great War,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4
Antoine Prost, Gerard Vincent Ed., History of Private Life, Volume V: Riddles of Identity in Modern Times,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8
一、 生活的時間與空間(第3﹣6週)
呂紹理,《水螺響起: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》,臺北:遠流出版社,1998年。
黃應貴,《時間、記憶與歷史》,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,1999年。
劉還月,《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》(台北:常民文化,2000)
橋本毅彥、栗山茂久編,《遲刻の誕生: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時間意識の形成》,東京:三元社,2002年。
Alfred Gell, The Anthropology of Time: Cultural constructions of temporal maps and images, Oxford: Berg Publishers Ltd., 1992chap. 16-18
John Hassard ed., The Sociology of Time, London: MACLILLAN Press Ltd., 1990
Michael Young & Tom Schuller ed., The Rhythms of Society, London: Routledge, 1988.
Stephen Kern, The Culture of Time and Space, 1880-1914, London: Weidenfeld and Nicolson, 1993.
Mona Ozouf, Festivals and French Revolution, tr. by Alan Sheridean, Cambridge Mass.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88.
二、 生活知識的建構:家政學與民俗學的誕生(第7﹣12週)
游鑑明,《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》(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,1987)。
陳姃湲,《東アジアの良妻賢母論﹣創られた伝統》(東京:勁草書房,2006)。
下田歌子,《家政学上・下》(東京:東京 : ゆまに書房復刻,2007)
今井光映編著,《アメリカ家政学現代史》(東京:光生館,1995)
今井光映,《ドイツ家政学・生活経営学》(東京:光映館,1994)
國分直一原著,林懷卿譯,《臺灣民俗學》(台南:世一書局,1980)
國分直一,《日本民俗文化誌:文化基層與周邊之探索》(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11)
林美容,〈跨文化民俗書寫的角色變化----佐倉孫三《閩風雜記》與《臺風雜記》的比較〉,《漢學研究》28(4),2010。
戴文峰,〈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:以《民俗臺灣》為分析場域〉(嘉義:國立中正大學歴史所博士論文,1999)
陳艷紅,《『民俗臺灣』と日本人》(臺北:致良,2006.04)
池田鳳姿著,陳艷紅譯,〈關於《民俗臺灣》〉, 《臺灣文學評論》第五卷第二期,2005.4.15,頁 44~55。
鍾敬文主編,《民俗學概論》(上海:上海文藝出版社,2003)
子安加余子,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民俗学の系譜 : 国民・民衆・知識人(東京:御茶水,2008)
河野真,《ドイツ民俗学とナチズム : 第二次大戦後のドイツ民俗学の展開とナチズム問題》(名古屋:愛知大學經濟學會,1994)
鷲田小彌太,《柳田囯男 : 柳田民俗学と日本資本主義》(東京:三一書房,1999)
篠原徹編,《近代日本の他者像と自画像》(東京:柏書房,2001)
末成道男編,《池田敏雄台湾民俗著作集》(東京:綠蔭書房,2003)
Glenna Matthews, Just A Housewife: The Rise and Fall of Domesticity in America,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87.
Margaret Horsfield, Biting the Dust: The Joys of Housework, N.Y.: St. Martins Press, 1998
Sara Stage, Rethinking Home Economics: Women and the History of a Profession,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, 1997.
三、 生活習性、物質條件與身分認同(第13﹣17週)
竹中信子,《日本女人在台灣:日治台灣生活史》(三卷)(臺北:時報文化出版公司,2007﹣2009)
林美容、江寶月、鄧淑慧合著,《宜蘭縣民眾生活史》(宜蘭:宜蘭縣政府,1998)
劉士永,〈從「清潔」到「衛生」──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,8卷1期(2001),頁41-88。
曾品滄,《從田畦到餐桌:清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》(臺大歴史系博士論文,2006)
曾品滄,〈從花廳到酒樓——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〉,《中國飲食文化》7卷1期(2011年1月)
曾品滄,〈辦桌——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〉,《新史學》21卷4期(2010年12月),頁
吳奇浩,〈清代臺灣之侈靡風氣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12卷1期,2006年12月,頁,
黄應貴主編,《物與物質文化》(臺北:中研院民族所,2004)
余舜德主編,《體物入微:物與身體感的研究》(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,2010年)
栗山茂久、北澤一利編,《近代日本の身休感覺》(東京:青弓社,2004年)
高橋晴子,《近代日本の身裝文化:身休と裝いの文化變容》(東京:三元社,2005年)
Emma Cassy, Lydia Martens ed., Gender and Consumption: Domestic Cultures and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Everyday Life, London: Ashgate Publication Co. 2007.
Ruth Rogaski, Hygienic Modernity: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-Port China,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2004.
Thomas Richards, The Commodity Culture of Victorian England: Advertising and Spectacle, 1851-1914, London: Verso, 1991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18  導論:生活史的研究方法與視角(1) 
第2週
2/25  生活的時間節奏與結構 
第3週
3/04  時間、空間與日常 
第4週
3/11  日常生活的時空變貌(1) 
第5週
3/18  日常生活的時空變貌(2) 
第6週
3/25  日本民俗學的系譜(1) 
第7週
4/01  日本民俗學的系譜(2) 
第8週
4/08  舊慣、風俗與民俗臺灣(1) 
第9週
4/15  舊慣、風俗與民俗臺灣(2) 
第10週
4/22  家政學、性別與母職 
第11週
4/29  家政教育 
第12週
5/06  家政與衛生(1) 
第13週
5/13  家政與衛生(2) 
第14週
5/20  家政、家電與消費(1) 
第15週
5/27  家政、家電與消費(2) 
第16週
6/03  第一次史料報告 
第17週
6/10  第二次史料報告